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靈光乍現》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
1th digital Art Fastival Taipai 2007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
➽ 展期 Duration:2006/11/10 – 2006/11/19
➽ 地點 Venue:中山堂、紅樓劇場、西門町步道商圈
➽ 關於靈光乍現
市長的話
台北的靈光,世界的目光
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重鎮,台北市政府推動「網路新都計畫」及「無線寬頻網路建設」, 成功架構了資訊基礎建設,讓台北人運用網際網路的比例居全台之冠;內湖科技園區每年創造一兆八千億的營收;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則在半導體設計、數位內容及生物科技業領域,提供設備齊全的技術支援及生產中心。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技術,人文始終是引領科技為善的唯一途徑。1985年起,國內即有藝術家開始在 「數位藝術」(digitalart)領域耕耘,數位藝術的潮流不僅是藝術創作媒材的變革,也是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價值的反思, 而數位藝術創作人才與創作成果,更逐漸累積出驚人的發展能量。 以台北為「新媒體城市」的起點,將人們對於科技的單向依賴,經由藝術家的創意與想像, 轉化為人性化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產品,讓台北城的數位化從硬體的形式架構,真正走入實質的數位內容創造, 跨越時間與空間,與全球同步邁向數位人文的新紀元。
馬英九
局長的話
靈光城市,數位台北
第三千禧之交,全球全面跨入數位時代,日新月異的尖端科技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藝術等層面, 均掀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大量而快速的知識與訊息流通,也徹底顛覆了中介媒體的角色,使得人與自然、 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更重要的是,經由數位的新媒體,想像力馳騁的空間已無限延展。
由於數位科技具備超時間、超空間、虛∕實混合的特殊性,立即成為藝術家在創新與實驗性時,最具挑戰性與可能性的素材與媒介。 近三十年來,數位科技被藝術家大量採用於作品的表現手法上,數位藝術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主流。憑藉科技的支持, 藝術家不但以更大膽的實驗性格探究從身體感官到社會改革等各種議題,也開始無心或有意的將數位藝術與生活、市場、 消費相連結,逐步引導科技產業進行結構與內容的轉化。
因此,為了充分利用台灣的數位能量,整合與拓展台灣的數位藝術創作,並確立台灣在華人數位藝術上的領航地位, 台北市文化局在過去三年積極籌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同時也投入了一年的時間,籌備推出「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以精采多元的展覽與表演,將過去習於以滑鼠移動游標來改變螢幕上的頁面、圖形、或任何向量數據的刻板印象,完全推翻, 把台北變成一座浸潤在數位藝術的無窮想像和無限驚奇中的「新媒體城市(Mediacity)」,引領觀眾走進全新的數位藝術創作核心。 數位藝術的靈光乍現,一則將為台北人帶來平易而令人愉悅的數位分享,一則也將台北深厚、多元、開放的文化性格, 轉化成更繽紛多彩的數位創意,在全球數位藝術發展版圖上,點亮台北的數位靈光。
廖咸浩
﹉﹉﹉
策展理念
國際性的靈光
藝術節慶是發聲與群聚的最佳管道,然而其一切評價皆關乎最初始的定位與格局,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即具備國際化的理想與氣氛, 邀請之藝術家以國際性深具代表者為主,提昇國際能見度,也使該藝術節成為國內外數位藝術創作者交流觀摩的平台。 不僅可豐富台北的都市意象,擴充國際化的面向,帶動觀光人潮,並成為亞太數位藝術重鎮。
多樣性的靈光
將有別於傳統的大型藝術主題展,擺脫嚴肅、難以親近的形象;而藉由活潑、多面向的色彩, 以熱鬧的活動、清楚的表達擴大與市民參與的意旨,將藝術生活帶入數位科技與網路架構已相當成熟的台北市。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以數位藝術活潑多樣的表演內容, 分別在動態表演、靜態展演、藝術講座等大項,規劃安排國內外知名藝術創作者, 作品囊括影像網路電音舞蹈等形式,以包羅萬象的手法與媒材呈現各異的精神內涵, 為觀者提供數位藝術豐富多元的面貌,以及在多樣性的藝術作品之中,提供新的價值氛圍。
藝術性的靈光
台北每年數位內容的展示仍以商業為主,並以消費電子產品為大宗,對數位藝術性質的展演似乎較少認識。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在極具親和性的展演活動下, 懷抱對藝術比重與品質的堅持,確實達到展現台灣數位藝術創作能量的願景,使藝術不至於在節慶中迷失焦點, 並在各大國際性數位藝術節中站穩自己的位置。活動的主題將不同於同時期美術館中的台北雙年展、公共藝術節, 以及有著相當歷史背景的金馬影展,作出清楚有別的區隔。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是平易而愉快地貫徹數位藝術本身的分享與娛樂性格。 數位藝術因其有別傳統媒材的表達以及欣賞方式,容易使觀者產生親切的互動以及投入參與; 其實,數位藝術是最符合生活化、與大眾最貼近的藝術形式,並大多以展演者平易詼諧的手法,貫徹藝術生活化、 娛樂化的理想。「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 — Remoteness Nearby」 藉由豐富多樣的展演活動促發民眾的學習,建置活動網站,活動後並有專刊的印製發行, 充分利用數位藝術的互動特徵,加強這樣的特性,以開放的態度提供參與者最多的交流機會, 以此落實數位藝術教育的目的,提昇藝文族群對數位藝術的賞析能力,也藉由數位科技對藝術與大眾的穿透與影響, 在感知的空間與時光之間,產生參與的愉悅。
﹉﹉﹉
策展團隊
策劃團隊為以「在地實驗」為基礎成員之專業團隊。「在地實驗」為台灣唯一以新媒體創作為主體的展覽空間。 以影像、聲音創作及推廣為主的多元數位科技藝術產業,協助策劃科技展覽, 且提供場地為年輕科技藝術創作者的展演空間和技術設備的支援,至今在台灣數位藝術史已有一席之地。 建立藝術網展,除了提供其他藝術展場掛設網頁之外,並有採訪記者以專業角度報導當代藝文活動。
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 ─
網站以提供更完整擴大的台灣當代數位藝術創作報導為目標,運用網路無限傳播的特性, 讓所有網路使用者皆能從在地的網站讀取豐富的影音紀錄資料。
展演空間及創作 ─
2004年開始開放展場空間申請徵件展覽,以免費展覽空間及專業技術支援, 吸引更多的年輕數位科技藝術創作者公開展出,茲成為創作者的鼓勵,並且推廣數位科技藝術展覽的風氣。
策展團隊 ─
策劃數位科技藝術與產業的大型展覽,吸引較一般藝術展覽更大層面的觀眾群。
﹉﹉﹉
組織架構
總監:廖咸浩
文化局工作小組:李斌、林慧芬、陳冠甫、楊秀玉、李應平、陳嘉琳
策展人:黃文浩、張賜福
策展團隊:在地實驗
藝術總監:黃文浩
技術總監:張賜福
行政總監:吳介祥
策展助理:江莉萍、李莉玲、洪茜昵、賴德
展覽顧問:王福瑞、鄭美雅
展場設計:莊普
展場設計助理:謝家雯
技術執行:陳志建
視覺設計:王聖文
網站製作:張博智
翻譯:吳介禎、李建銓
短片製作:馬君輔
紀錄片:黃允中
攝影:莫比廣告攝影
➽ 國際展覽
➮ 作品介紹 1
《Messa di Voce》美聲演繹
葛蘭.李文(Golan Levin)(美)
放聲音
歡迎觀眾張嘴發聲、與他們的影像、聲音即時互動。
葛蘭.李文和扎克.萊伯曼的《Messa di Voce》為舞台表演設計出一套聲音與影像即時互動的裝置, 不論或長或短的雜訊、或高或低的聲波、人的咳嗽或尖叫、貓咪喵喵或狗吠聲……都會轉換為相應的虛擬影像。 他們並歡迎觀者來到舞台,說話、呼喊、唱歌、盡己所能用出聲,讓所有的聲音都被「看」見。 此作品並獲得2004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的榮譽提名(Honorary Mention)。
http://tmema.org/messa/messa.html#overview
﹉﹉﹉
➮ 作品介紹 2
《Water Canvas》水幕
鈴木太朗(Taro Suzuki)(日)
水幕
利用機械和電力方式讓水柱產生氣泡,氣泡中產生自然幾何的圖騰,作品如其名《水幕》(Water Canvas)一般, 頗具東方情調。
鈴木太朗的《水幕》(Water Canvas)以數位機械控制水的滴流使之產生氣泡,不同的氣泡位置在一串水滴之中產生圖形, 像似日式簾幕的簡約,又有著以「水」為表現媒介的清透特質,塑造科技年代的東方禪境,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此時, 藝術家以其敏銳的感受力、運用新技術追憶著不能被取代的審美經驗。
http://homepage.mac.com/suzukitaro1/
http://homepage.mac.com/suzukitaro1/FileSharing59.html
﹉﹉﹉
➮ 作品介紹 3
羅哲.布莫 (Ludger Brummer) (德)
羅哲.布莫 作品
羅哲.布莫在德國出生成長,他於1983年完成社會學及心理學的學業, 1983到1989年之間曾和Nicolaus A.Huber及Dirk Reith一起學習聲音方面的創作。 他曾在美國及歐洲多所著名大學擔任講師,目前是德國ZKM(藝術與多媒體中心)音樂與音響研究中心的主任。
本次受台北數位藝術節之邀參加閉幕演出,布莫將帶來本屆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的表演精華,他將會演出三首曲目, 現場除了即時的動態多媒體外,還會有三個大型的投影銀幕。布莫本人將會負責現場的音場控制, 這個表演將於11月18日當天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http://icem-www.folkwang-hochschule.de/~ludi/
﹉﹉﹉
➮ 作品介紹 4
《Sonic Bed_Taipei》聲音床_台北
凱菲 . 馬修 (Kaffe Matthews) (英)
凱菲 . 馬修作品
《聲音床_台北》是一個特別製作並可隨時搬移的作品,它為躺在裡面的觀眾播放音樂, 觀眾可選擇獨自一人或與他人一起和這張發出聲音的床互動。此作品同時也是一種樂器, 只要有興趣參與其中的觀眾都可以是演奏者,或是製作新聲音的作曲家。《聲音床_台北》 是由凱菲 . 馬修製作採樣及音樂處理,而音樂的錄製則是透過大衛 . 莫斯所研發出的軟體進行製作。 本作品於2006年獲得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榮譽提名的殊榮,並曾在奧地利、法國以及倫敦等地展出。 http://www.musicforbodies.net/wiki/SonicBedLondon
http://electra-productions.com/
﹉﹉﹉
➮ 作品介紹 5
《Million Heartbeats》一百萬個心跳
FBI.TechArt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創意規劃:許素朱、林經堯
技術總監:林經堯
網站建置:陳家文、許素朱
多媒體設計:陳瀅中、林俊賢、余孟杰
視覺設計:林世昌、謝明達
裝置造型:張耿豪、張耿華
《Million Heartbeats》一百萬個心跳
數位時代的來臨,社群行為社群行為有力又無形的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早已悄悄地滲入了現代人的意識型態, 它隨時隨處的影響甚至主宰著我們的生活樣貌、政治傾動、經濟變向、道德重審……等。
「一百萬個心跳」是件由展場參與者的身份與行為所建構的一件互動式網路裝置行動藝術,主要乃探討數位時代的社群行為。 民眾藉無線感測器(ZigBee)先參與「卵、精子相遇」互動數位藝術後建置身份資訊,再經由心跳脈搏、情境感知的行為回饋, 蒐集一百萬個心跳,使一對數位虛擬雙胞胎兒獲得生命力之孕育。民眾的身份與情境感知行為, 在展覽結束時將會決定雙胞胎兒的最後孕育情形。
致謝:
感謝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提供「無線感測器(ZigBee)」之多樣與完整技術, 以及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實驗室提供「Biofeedback技術」。
﹉﹉﹉
➮ 作品介紹 6
《Audio Ballerinas》電音芭蕾
貝諾特.莫伯里(Benoit Maubrey) (美/法)
電音芭蕾將芭蕾舞裙上裝設可收放音的喇叭,將環境聲響收錄、透過律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與週遭人、光、聲、影互動。
擅長聲音裝置的貝諾特.莫伯里,此次來台灣將帶來可穿在人身上的電音舞裙(Audio Tutu),一群穿著此特殊裝置之舞者則為 《電音芭蕾》(Audio Ballerinas),他所研發的電音服飾可收錄環境聲響、數位轉化為電音播放出來, 在律動下觸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而電音芭蕾舞伶們彼此之間的位置也會影響電子聲波的變化, 再加上燈光感應,電音芭蕾舞伶們把環境聲響帶著走,這群美麗的聲音裝置走出白盒子展覽空間、 走出正襟危坐的大舞台,而走入大眾空間,和人們產生親切的對話。
http://home.snafu.de/maubrey/
﹉﹉﹉
➮ 作品介紹 7
《Rain Dance》雨舞
保羅.迪馬利尼斯(Paul DeMarinis ) (美)
雨舞
迪馬利尼斯曾經以互動聲音裝置《雨舞》(Rain Dance)得到2001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榮譽提名(Honorary Mention), 2006年則更以《傳訊者》(Messenger)獲頒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的金尼卡大獎(Golden Nica), 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數位藝術家。《雨舞》的創作原理,是運用人耳感受不到的聲波和聲音震動來控制水柱, 直到水碰到大雨傘,聲音才會被解碼且迴響於雨傘表面,雨傘本身被轉化為喇叭的功能。而人們在這樣特殊的水柱下撐傘, 可以感受到水與聲音的交盪、電子聲音的混合、節奏與旋律的共振。
http://www.well.com/~demarini/
﹉﹉﹉
➮ 作品介紹 8
《Animaris Percipiere Primus》物種原始
泰奧 . 楊森(Theo Jansen)(荷)
水幕
以科技模擬生物動能,將機械動力重新注入生命力和當代靈光,人性面對科技不再只有疏離感。
泰奧.楊森的作品《Animaris Percipiere Primus》將機械賦予動物性格,數位科技因此有了生物的共感與藝術家創造的靈光。 當他的動力機械裝置靜止不動時,有種雕塑的美感,反映出泰奧.楊森本身的美術專業背景。這些裝置的內裡, 由藝術家用管子組成動物結構般的關節,賦予機械動力後會移動,有如生物般行走; 甚至近年來泰奧.楊森喜歡將這些裝置作成好幾個成列,置於空曠的沙地中,因此只要有風吹起, 這些裝置就會自己走動起來,一步一步地行軍般往前移動,彷若真正獲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
http://www.strandbeest.com/
﹉﹉﹉
➮ 作品介紹 9
《Audio Ballerinas》電音芭蕾
貝諾特.莫伯里(Benoit Maubrey) (美/法)
電音芭蕾將芭蕾舞裙上裝設可收放音的喇叭,將環境聲響收錄、透過律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與週遭人、光、聲、影互動。
擅長聲音裝置的貝諾特.莫伯里,此次來台灣將帶來可穿在人身上的電音舞裙(Audio Tutu),一群穿著此特殊裝置之舞者則為 《電音芭蕾》(Audio Ballerinas),他所研發的電音服飾可收錄環境聲響、數位轉化為電音播放出來, 在律動下觸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而電音芭蕾舞伶們彼此之間的位置也會影響電子聲波的變化, 再加上燈光感應,電音芭蕾舞伶們把環境聲響帶著走,這群美麗的聲音裝置走出白盒子展覽空間、 走出正襟危坐的大舞台,而走入大眾空間,和人們產生親切的對話。
http://home.snafu.de/maubrey/
﹉﹉﹉
➮ 作品介紹 10
《記憶拼圖》Memory Puzzles
古名伸、湯姆.葛雷(Thomas Gray)(英)
水幕
編舞家古名伸歷經三年,集結英國舞台影像藝術大師湯姆.葛雷(Thomas Gray)與數位藝術家黃心健, 共同醞釀沈澱2006年新作《記憶拼圖》,以創意幽默兼具的舞蹈,貫穿台灣城市山水影像, 打造繁複驚豔視覺幻境,交疊出中虛實記憶的糾纏與錯認。
http://www.kudancers.org/
http://www.thegraycircle.com/MP.htm
➽ 徵件競賽
台北數位藝術獎
➢ 互動裝置
➮ 作品介紹 1
《Speaker Tree》 曾偉豪 首獎
﹉﹉﹉
➮ 作品介紹 2
《一會兒》(Vanish into Space IV)林昆穎
﹉﹉﹉
➮ 作品介紹 3
《噢!》(OUCH! )黃智皓
﹉﹉﹉
➮ 作品介紹 4
《拂拭》(Dusting)黃心健
﹉﹉﹉
➮ 作品介紹 5
《The Living Room》曹訓誌
﹉﹉﹉﹉
➢ 聲音藝術
➮ 作品介紹 1
《克拉伊》(Qari)江立威
﹉﹉﹉
➮ 作品介紹 2
《殘存》(Remanet)蔡欣圜
﹉﹉﹉
➮ 作品介紹 3
《擾訊號》(Noise Radio)姚仲涵
﹉﹉﹉
➮ 作品介紹 4
《廣播之島》(Radio Land)謝仲其
﹉﹉﹉﹉
➢ 數位音像
➮ 作品介紹 1
《刻薄館生命醫療事業部—有病系列》(Kel Bo Guan:Sick)談宗藩 首獎
﹉﹉﹉
➮ 作品介紹 2
《沒有_說出的部份》(un_letout)曾御欽
﹉﹉﹉
➮ 作品介紹 3
《The Line》牛俊強
﹉﹉﹉
➮ 作品介紹 4
《雙生》(Twins)王瑞茗
﹉﹉﹉
➮ 作品介紹 5
《如是我聞》(Thus Have I Heard)王仲堃
﹉﹉﹉﹉
➢ 網路藝術
➮ 作品介紹 1
《六度分離批踢踢》(relationshiPTT)王科植、谷文揚、林正平、陳人豪、張敏智
﹉﹉﹉
➮ 作品介紹 2
《關於那些嘈嘈切切的目不暇給,無法擺脫也無法掌握》(NEWS.)陳瀅中、廖守鈞
➽ 現場演出
演出資訊
羅哲 . 布莫 閉幕表演 多媒體+音場控制現場演出「特別邀請鋼琴家顏華容共同演出」
11/18 (六) 8:00pm 中山堂光復廳 歡迎網路預購 表演訂票單 下載
演出地點
台北市 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2F〉(請由近秀山街之入口依指示進入)
表演時間
2006/11/18 (六) 20:00
票價
不劃位,持票自由入座
一般票價:500元
學生票價:300元 (須憑證入場)
表演內容
表演名稱:Espace-Space-Raum-場域
曲目:
1. Xronos
2. Move
3. Glasharfe (Glass harp)
﹉﹉﹉
羅哲 . 布莫 Ludger Brummer表演者:羅哲 . 布莫 Ludger Brummer
http://icem-www.folkwang-hochschule.de/~ludi/fol.html
羅哲 . 布莫在德國出生成長,他於1983年完成社會學及心理學的學業, 1983到1989年之間曾和Nicolaus A. Huber及Dirk Reith一起學習聲音方面的創作。他曾在美國及歐洲多所著名大學擔任講師, 目前是德國ZKM(藝術與多媒體中心)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的主任。
本次受台北數位藝術節之邀參加閉幕演出,布莫將帶來本屆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表演精華,他將會演出三首曲目, 現場除了即時的動態多媒體外,還會有三個大型的投影銀幕。布莫本人將會負責現場的音場控制, 這個表演將於11月18日當天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http://www.aec.at/en/festival2006/program/project.asp?iProjectID=13469#(A Grand Evening Concert, AEC 2006)
﹉﹉﹉
特別邀請鋼琴家顏華容共同演出
顏華容顏華容為首位獲得俄羅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紀念音樂學院(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named after P. I. Tchaikovsky) 鋼琴演奏博士的台灣籍音樂家,受俄國最富盛名鋼琴學派-諾豪斯教授(H. G. Neuhaus)兩位嫡傳弟子-傳奇鋼琴家馬里寧教授 (E. V. Malinin)與鋼琴教育家撓莫夫(L. N. Naumov)教授傾力指導,深受俄羅斯鋼琴傳統薰陶。 2000年獲聘為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2003年9月在兩廳院首屆「獨奏家」系列演出獨奏會, 2004年與高雄市立交響樂團以及台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
在演奏與教學之餘,顏華容仍繼續寫作,迄今完成《心有靈犀》與《蕭泰然─浪漫台灣味》等書, 並曾為兩廳院與台南市立交響樂團撰寫樂曲解說,亦不定期為《表演藝術》雜誌等撰寫樂評,擔任音樂會導聆。
http://www.usc.edu.tw/college/music/fulltime/yen.htm
﹉﹉﹉
記憶拼圖 Memory Puzzles
編舞家 古名伸 與
國際級魔幻影像大師 湯姆.葛雷 聯手打造
紅樓劇場
2006年11月9 – 12日(四)-(日) 7:45pm
2006年11月11 – 12日(六)-(日) 2:45pm
(午場演出結束後,有「與藝術家面對面」活動)
﹉﹉﹉
貝諾特 . 莫伯里《電音芭蕾》戶外表演
11/11 (六) 1:00pm 中山堂戶外廣場 → 6:00pm 紅樓劇場
➽ 推廣活動
專家導覽 中山堂光復廳
專家導覽 | |||
11/10 (五) | 5:00pm | 張賜福 | 在地實驗 技術總監 |
11/12 (日) | 11:00am | 陶亞倫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
2:00pm | 林珮淳 |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 | |
4:00pm | 吳介祥 | 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 | |
11/18 (六) | 2:00pm | 曾鈺涓 | 所以然藝術實驗室 |
4:00pm | 王福瑞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所 教師 | |
11/19 (日) | 2:00pm | 杜偉 | 藝術家 |
4:00pm | 林志明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系 副教授 |
﹉﹉﹉
藝術家創作論壇 堡壘咖啡館
藝術家創作論壇 | ||
11/10 (五) | 3:00pm | 保羅迪馬利尼斯 / 許素朱 保羅迪馬利尼斯的創作世界 |
11/12 (日) | 1:00pm | 湯姆葛雷 / 古名伸 數位科技在當代舞蹈的應用 |
11/18 (六) | 3:00pm | 羅哲布莫 / 王福瑞 Espace – Space – Raum – 場域 |
➽ 媒體專區
雜誌專文
10月份 今藝術 專文
開放藝術詮釋權
2006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文∣編輯部
1995年以後,在網際網路成為平民化使用的風潮推波助瀾下,數位技術已成為當代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數位器材的產品更新速度挑戰著消費者的使用慣性;網路的發展與普及使得人們不再只是資訊交流的「接受端」, 更是「發送端」。數位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藝術領域中,數位工具亦推陳出新, 今日許多藝術創作以數位工具「描繪」當代人類感受中的「大自然」,這些數位藝術的文化價值是在於觀眾的參與。 當代藝術的開放詮釋權,可說是藝術於當代社會文化價值立足之處。
即將於2006年11月10日至19日舉辦的「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在地實驗策劃執行, 將引介國外精采多元的展覽與表演,引領觀眾走進數位藝術的創作核心。泰奧.楊森(Theo Jansen)則以科技模擬生物動能,將機械動力重新注入生命力和當代靈光,人性面對科技不再只有疏離感。 貝諾特.莫伯里(Benoit Maubrey)將芭蕾舞裙上裝設可收放音的喇叭,將環境聲響收錄、透過律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與周遭人、光、聲、影互動; 而想像著下雨時撐傘、但雨水掉落在傘上卻產生非雨的特殊電音?這就是電子作曲家保羅.迪馬利尼斯(Paul DeMarinis)的近作; 葛蘭.李文(Golan Levin)和扎克.萊伯曼(Zach Lieberman)也歡迎觀眾張嘴發聲,與他們的影像、聲音即時互動; 鈴木太朗(Taro Suzuki)利用機械和電力方式讓水柱產生氣泡,氣泡中產生自然幾何的圖案,作品《水幕》(Water Canvas)如其名一般,頗具東方情調。這些藝術家運用科技創意展現與人類生活的親和力,並帶著藝術家的捉狹詼諧。
當我們習慣以滑鼠游標來改變螢幕上的頁面、圖形、或任何向量數據,「多元接觸互動研究」則提供一種新的,或說更接近人性本能的面對電腦方式。 人可以藉由手指(而且不只一根)在螢幕中改變一個圖形的大小、形狀;或五指抓住一個視窗外圍將之縮小、放大;或螢幕中有數個光碟唱盤的圖樣, 左右手各控制不同光碟,像真正的DJ操控實體唱片一樣外推內旋……螢幕中的數位圖形或介面是可以「掌握」的。 雖然我們面對的都是螢幕中的數位擬真圖像,但藝術家讓人們面對它們的使用情境可以與過去的慣性接合, 用一種懷舊的手法面對數位時代。
楊森的作品《物種原始》(Animaris Percipiere Primus)賦予機械一種動物性格, 數位科技因此有了生物的特質。當他的動力機械裝置靜止不動時,有種雕塑的美感, 反映出楊森的藝術專業背景。這些裝置的內裡,由藝術家用管子組成動物結構般的關節,賦予機械動力後會移動,有如生物般的行走。 近年來楊森喜歡將這些裝置作成好幾個成列,置於空曠的沙地中,只要有風吹起, 這些裝置就會自己走動起來,一步一步地行軍般往前移動, 彷若真正獲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
擅長聲音裝置的莫伯里,此次將帶來可穿在人身上的電音舞裙(Audio Tutu),一群穿著此特殊裝置之舞者則為《電音芭蕾》(Audio Ballerina),他所研發的電音服飾可收錄環境聲響、數位轉化為電音播放出來,在律動下觸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而電音芭蕾舞伶們彼此之間的位置也會影響電子聲波的變化,再加上燈光感應,電音芭蕾舞伶們把環境聲響帶著走。這群美麗的聲音裝置走出白盒子展覽空間、走出正襟危坐的大舞台,而走入大眾空間,和人們產生親切的對話。
迪馬利尼斯曾經以互動聲音裝置《雨舞》(Rain Dance)得到2001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榮譽提名(Honorary Mention),2006年則更以《傳訊者》(Messenger)獲頒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的金尼卡大獎(Golden Nica),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數位藝術家。《雨舞》的創作原理,是運用人耳感受不到的聲波和聲音震動來控制水柱,直到水碰到大雨傘,聲音才會被解碼且迴響於雨傘表面,雨傘本身被轉化為喇叭的功能。而人們在這樣特殊的水柱下撐傘,可以感受到水與聲音的交盪、電子聲音的混合、節奏與旋律的共振。
李文和萊伯曼的《美聲演繹》(Messa di Voce)為舞台表演設計出一套聲音與影像即時互動的裝置,不論或長或短的雜訊、高或低的聲波、人的咳嗽或尖叫、貓咪喵喵叫或狗吠聲……都會轉換為相應的虛擬影像。並且他們歡迎觀者來到舞台,說話、呼喊、唱歌、極盡所能地出聲,讓所有的聲音都被「看」見。此作品並獲得2004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的榮譽提名(Honorary Mention)。
鈴木太朗的《水幕》以數位機械控制水的滴流使之產生氣泡,不同的氣泡位置在一串水滴之中產生圖形,像似日式簾幕的簡約,又有著以「水」為表現媒介的清透特質,塑造出科技年代的東方禪境。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此時,藝術家以其敏銳的感受力、運用新技術追憶著不能被取代的審美經驗。
除了有上述多位國際一流的藝術家參與展出之外,還有國內知名舞團「古名伸舞團」的《記憶拼圖》表演節目,為編舞家古名伸歷經三年時間,與英國舞台影像藝術大師湯姆.葛雷(Thomas Gray)所共同醞釀沉澱之新作,《記憶拼圖》以創意幽默兼具的舞蹈,貫穿台灣城市、山水的影像,打造繁複驚豔的視覺幻境,交疊出虛實記憶的糾纏與錯認。
當充斥於生活中的數位技術迫使人類活在前所未有快速更迭的資訊交流、難以停歇時間感裡,這些當代藝術作品卻以數位之名,喚醒懷舊的時空感。當電腦螢幕中的圖像可以用手抓取、當雕塑如動物般行走、當芭蕾舞者走著跳著來到身邊發出音樂、當雨傘碰到水滴時發出電子音樂、當我們被邀請到舞台上親身體驗嘴裡的呼喊變成舞台上的影像、當簾幕變成水狀……這些藝術家以作品反映當代人類生活的數位環境,並巧妙地為觀眾保留了位置,將藝術的價值詮釋權回到觀眾身上。
﹉﹉﹉
10月份 藝術家 專文
靈光乍現、數藝長揚: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緣起
文∣廖咸浩
第三千禧之交,全球全面跨入數位時代,日新月異的尖端科技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藝術等層面,均掀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大量而快速的知識與訊息流通,也徹底顛覆了中介媒體的角色,更使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更重要的是,經由數位的新媒體,想像力馳騁的空間已無限延展。
由於數位科技具備超時間、超空間、虛∕實混合的特殊性,立即成為藝術家在創新與實驗性時,最具挑戰性與可能性的素材與媒介。近三十年來,數位科技被藝術家大量採用於作品的表現手法上,數位藝術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主流。憑藉科技的支持,藝術家不但以更大膽的實驗性格探究從身體感官到社會改革等各種議題,也開始無心或有意的將數位藝術與生活、市場、消費相連結,逐步引導科技產業進行結構與內容的轉化。
因此,歐美國家重點投資培育數位藝術創作,成立數位藝術中心並規劃國際數位藝術節,無一不是為了取得新興媒體藝術的主導權,盼以數位藝術中心的建構以及數位藝術節的策辦,創造磁吸作用,產生數位創作人才及資源的群聚效應。其中以奧地利林茲數位藝術中心、荷蘭V2變動媒體藝術中心、德國卡司魯爾新媒體藝術中心(ZKM)、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等等,最為大家耳熟能詳。亞洲各發展較快的國家,也已紛紛積極投入在數位相關藝術與產業:日本大型企業主動投資推廣數位藝術,韓國政府全力推動遊戲數位內容產業,甚至中國大陸也已規劃開始大規模投資發展多媒體藝術。
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重鎮,台北市政府推動「無線網路新都計畫」及「無線寬頻網路建設」,成功架構資訊基礎建設,讓台北人運用網際網路的比例居全台之冠;內湖科學園區每年創造一兆八千億的產值;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則提供設備齊全的技術支援及生產中心;而專職培育專業科技藝術家的八所大專院校,則有超過半數位於台北。從1985年起國內即有藝術家開始在數位藝術領域耕耘,其專業人才與創作成果均已累積出驚人的發展能量。台北市基於數位藝術相關人才與資源集中之便,對台灣的數位藝術發展的使命自是責無旁貨。
2003年文化局開始籌畫設置「台北數位藝術中心(Taipei digital Art Center)」,參考國外經驗,「人才」的培育與聚合是現階段數位藝術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定位在「實驗、研發、聚才、推廣」的核心價值,強調研發過程的創作端,以營造數位藝術的創意人才、軟硬體技術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及行銷人才的「創意聚落(creative cluster)」為目標,希望透過群聚效益,激發出創意內容後,再結合鄰近之南港軟體園區、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等展演空間,進行再製與推廣。
連結數位藝術的國際網絡也是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要的功能。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不僅要擠身歐美數位藝術的全球網絡之中,更要取得有力的發言位置以及亞洲通路的關鍵節點,以掌握新美學體系與新藝術史的論述主導權。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建館的工作,延續文化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整體政策,經過多次與數位藝術及跨領域藝術工作者的共同會勘與精細評估,覓得位處台北天母地區,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牆壁厚度達三十公分、外觀頗具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建築特色的梯形建物「第五區肉品批發市場」,作為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預定地。
事實上,除了建築結構的特殊性,天母地區人文薈萃也提供了良好的區域優勢,除了普遍教育程度及數位化程度較高外,外國僑民群居於當地,營造出自由浪漫的異國風情,當地居民崇尚新事物的探索與追求,對於多元文化也具有高度的好奇心與包容力。此外,臺北市北區係藝術學院高度密集區域,包括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以及實踐大學等校之藝術與設計系所均為學界翹楚;而鄰近「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規劃案」及Sogo百貨商圈的進駐等等,都有助於數位藝術中心的沉潛發展與資源結合。
未來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除奠基在「實驗、研發、聚才、推廣」的核心價值之外,也將以「數位.人文.科技.時尚」為發展訴求,設置未來實驗室(Future Lab),吸引數位藝術創作者提出創意計畫,並嘗試推動跨產業例如廣告、設計、動畫、電子娛樂裝置等合作計畫。此外,文化局以資源整合的概念,三角共構的模式,整合數位藝術中心(研發端)、台北美術館及台北當代藝術館(通路端)以及台北國際藝術村,成為發展數位藝術的支援系統。
有別於其他數位藝術推廣計畫往往流於硬體建設與技術導向,文化局將採取「硬軟同步、術藝兼修」的策略,除了規劃設置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並從2006年開始,策辦「台北數位藝術節(Taipei Digital Art Festival)」,希望透過數位藝術節的舉辦,一方面引薦最新的數位藝術發展趨勢與觀念,架構台北與國際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提供台灣的數位藝術創作者展現創意的舞台,以蓄積台灣數位藝術發展的潛力與能量。
數位藝術的潮流不僅是藝術創作媒材的變革,更是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價值的反思,我們相信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人文始終是「為科技立心、引科技為善」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們期望以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為起點所建構的新媒體城市,能將人對於科技的單向依賴,經由藝術家的創意與想像,轉化為人性化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產品,也讓台北城的數位化從硬體的形式架構,真正走入實質的數位內容創造,跨越時間與空間,與全球同步邁向數位人文的新紀元。
﹉﹉﹉
11月份 CANS當代藝術新聞 專文
迎向靈光乍現的年代
台北數位藝術節啟動無限的想像
文∣張賜福 在地實驗技術總監
最近數位藝術這個主題在台灣不斷被熱烈討論著,短短幾年之間,其發展與受矚目的情況已經超乎想像的迅速與普遍。不僅是新生代的藝術家紛紛以作品取代論述,競相在各個相關主題展中呈現出多樣化創作的面貌,觀眾也以更輕鬆的態度接受這個新興藝術領域的發展,投以相當熱情的關注。幾個在台灣舉辦的數位藝術主題展之中,我們在觀察後發現:因為數位藝術的親切面貌,一般觀眾欣賞的意願相對提高許多,國內創作者也因為觀眾正面的鼓勵而發表創作不斷。也就是說,數位藝術不但為藝術創作帶來新的動力,也同時擴大了觀眾在質與量的參與層面,數位藝術可說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受普遍歡迎的當代藝術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大型數位藝術的展覽活動,似乎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趨勢,而事實上,在歷經長時間的討論與籌備之後,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也真的即將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這次的台北數位藝術節,除了是由台北市政府以官方立場主辦的第一次相關活動外,另外還有三個不得不提及的特點。首先,台北數位藝術節不同於這兩年來大家熟悉的幾個數位與科技藝術相關的主題展,它並不是一個被安置在美術館裡的展覽,而是將活動的地點移到公眾活動的場域裡,讓數位藝術積極走向廣大的人群,發揮創意與生活結合的主旨。其次,這個活動將是一個年年都將如期舉辦的藝術界盛事,這標示著數位藝術作為長期發展主題的結論,不再僅僅是嘗試性的個別展出。最後,活動內容的豐富與精采程度也將是近年來類似的展出之最,不但所邀請的國外藝術家與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時之選,活動所涵蓋多樣化的表演、徵件、論壇等活動,也都將以更親切面貌綜合呈現一個藝術性與節慶式的活動兼具的歡樂氣氛。
在企劃執行這次的活動之初,「靈光乍現」是最早得到大家共識的年度主題。當然,這個主題很明顯的是一個小小的反駁,企圖反轉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對「機械與複製時代」裡將會喪失原創精神「靈光」的憂心,預告人類即將迎向的是一個「靈光消逝的年代」的寓言。他曾經認為在技術進步的時代中,藝術家卻因此面臨創作的危機,在複製的年代中,藝術將喪失了它的本真性,我們因此進入一個「靈光消逝的年代」。然而,我們在數位藝術創作領域裡卻發現了一言難盡、無限的可能性,並將證明這個時代絕對會是一個充滿創意、智慧與光輝的年代,而現在才正是這一個美好時代的開始而已,所以不禁大呼我們的驚嘆。
過去,在資源不足與對新技術陌生的情況下,台灣的藝術創作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與國外先進國家所謂的數位與科技藝術確實有一段落差,難以相提並論。但是,這樣的情況在近幾年來有了徹底的改變,數位工具與網際網路的普遍所帶來與世界同步的技術與資訊,是我們跳躍式進步的主要原因。同時,科技與數位藝術相關系所的長期基礎教育,也開始有了令人欣慰的成就,其所培養的優秀人才現正正處於創作力與企圖心旺盛的巔峰,紛紛開始在各個領域展現出創作的實力。而這樣的情況,正是「靈光乍現」最確實的明證,也讓我們深信自己的樂觀不是沒有道理的。
數位技術與網路的普及,不但是讓台北市今年獲選為全世界最聰明的十個城市之一的重要理由,也是讓台灣的藝術創作與世界接軌的高速公路。我們在數位時代裡,對數位與科技的評價自然不必受限於前人的判斷,因為我們所遭遇的現實只有身處其中的自己才有最真實的感受,它也許略顯混亂矛盾又遠離理性思辯上的完美,但是卻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這種情況下,以數位技術與其內涵作為藝術創作的新素材而言,已經具有絕對的吸引力,而我們也即將藉著這股動力,創造出回應時代的創作,點亮屬於這個時代的靈光。
回到這次台北數位藝術節的內容,在國際邀請展的部分所呈現的面貌,有別於一般觀眾熟悉、科技感十足的電腦螢幕與數位介面,策展單位所挑選的重要作品大多是看不到明顯的數位科技痕跡的創作,而這也是一項在台灣短短幾年之間數位與科技藝術展出不斷的情況下,特意營造出來的展覽規劃。其目的之一,是將數位藝術回歸藝術與創意本身,而與生活之中已經常見的數位工具與技術展示的聯想作出區隔,也讓觀眾與藝術本身有更直接的接觸。另一方面,引進國外大師所創作的數位藝術作品,其以技術謹守服務藝術與創意的原則,可以作為國內創作者最好的典範,也就是數位介面應用與數位藝術創作大相逕庭的分野,在投入數位藝術創作的同時也必須把握住這個原則,以便創作的路能走得長遠,不致流於數位效果的追求。否則,沒有真實的創意作為後盾,時代的流行趨勢一但改變,只重視表面效果或技術應用作品便將成為過氣的存貨。
我們若在數位藝術節的現場,親自體驗了國際級大師的創作精華,在雨滴落下的傘面裡聆聽個人專屬的輕快旋律不禁手舞足蹈,在仰望高大的人造巨獸時體會到大自然與生滅現象的感動,就能夠發現些無言的寓意與震撼,遠勝於一篇道理充分的說教不只千百萬倍,而這正是藝術動人的力量。
為了鼓勵國內創作者以數位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台北數位藝術節也規劃了年度的台北數位藝術獎,分為互動裝置、聲音藝術、數位音像與網路藝術等四個領域,分別將聘請專家學者評選出優秀作品,與國際大師作品同時展出,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機會,互動裝置類的首獎並將給予30萬的高額獎金。這些相關活動的規劃,都是以帶動國內數位創作風氣與提升創作品質為目的而作的精密的設計。當然,如前所述,近年來國內的數位藝術創作者的技術與知識基礎已經具有世界級的水準,但是為了進一步在創作內容上也能具有世界級的水準,修練技術與培養眼界是同樣重要的功課。就以已經在林茲連續舉辦27年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為例,國內的創作者,在不久之前還在羨慕國外有這樣重要的數位藝術活動,能一有個國際性相互觀摩與學習的機會,現在台灣也終於有了屬於一個自己的數位藝術節,並將年年舉辦形成新的傳統。光是這樣的結果就已經足以令人感到欣喜莫名了,在短短幾年之間,台灣本土的數位藝術節便能從嘗試與討論到落實在眼前,也算是另一個台灣的奇蹟,證明了我們在數位藝術領域裡,不會在國際舞台上缺席的實力。
這次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同時以引進國外經典作品與鼓勵國內創作二項主題作為重點,相輔相成,並且以經營數位藝術成為台灣的特色為長期發展目標,而這也是必須由產官學界的資源整合,加上優秀創作不斷出現才能達成的整體成就。除了今年開始登場的台北數位藝術節之外,我們更樂見台灣能陸續出現更多的相關主題展出,甚至是國家級的研發機構,讓數位藝術不但是一時流行的話題,也是值得深耕的花園,並能在堅實的基礎上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美好記憶。
﹉﹉﹉
11月份 藝術家 專文
靈光城市,數位臺北
文∣台北市文化局
第三千禧之交,全球全面跨入數位時代,日新月異的尖端科技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藝術等層面,均掀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大量而快速的知識與訊息流通,也徹底顛覆了中介媒體的角色,使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更重要的是,經由數位的新媒體,想像力馳騁的空間已無限延展。
由於數位科技具備超時間、超空間、虛∕實混合的特殊性,立即成為藝術家在創新與實驗性時,最具挑戰性與可能性的素材與媒介。近三十年來,數位科技被藝術家大量採用於作品的表現手法上,數位藝術逐漸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主流。憑藉科技的支持,藝術家不但以更大膽的實驗性格探究從身體感官到社會改革等各種議題,也開始無心或有意的將數位藝術與生活、市場、消費相連結,逐步引導科技產業進行結構與內容的轉化。
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重鎮,台北市政府推動「無線網路新都計畫」及「無線寬頻網路建設」,成功架構資訊基礎建設,讓台北人運用網際網路的比例居全台之冠;內湖科學園區每年創造一兆八千億的產值;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則提供設備齊全的技術支援及生產中心。從1985年起國內即有藝術家開始在數位藝術領域耕耘,其專業人才與創作成果均已累積出驚人的發展能量。台北市基於數位藝術相關人才與資源集中之便,對台灣的數位藝術發展的使命自是責無旁貨。
台北市文化局歷經一年的籌備,於2006年11月10日~19日,舉辦「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將以精采多元的展覽與表演,把過去習於以滑鼠移動游標來改變螢幕上的頁面、圖形、或任何向量數據的刻板印象,完全推翻,引領觀眾走進全新的數位藝術創作核心,把台北變成一座「新媒體城市(Mediacity)」,穿越數位藝術的無窮想像和無限驚奇。
以「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作為「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策展理念,特別安排展演者運用平易詼諧的手法與大眾貼近的藝術形式,達到藝術生活化、娛樂化的理想;也藉由數位科技對藝術與大眾的穿透與影響,在感知的空間與時光之中,營造參與的氛圍。透過「多元接觸互動研究」,提供全新的數位藝術概念,或者說是更接近人性本能的面對電腦方式,人可以藉由手指(而且不只一根)在螢幕中改變一個圖形的大小、形狀;或五指抓住一個視窗外圍將之縮小、放大;或螢幕中有數個光碟唱盤的圖樣,左右手各控制不同光碟,像真正的DJ操控實體唱片一樣外推內旋……螢幕中的數位圖形或介面是可以「掌握」的。
展出作品包括泰奧‧楊森(Theo Jansen)創作的《物種原始》(Animaris Percipiere Primus)將機械賦予動物性格,該作品以管子組成動物結構般的關節,將機械賦予動物性格,只要有風吹起就會如生物般行走,彷若獲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
擅長聲音裝置的貝諾特‧莫伯里(Benoit Maubrey),帶來可穿在人身上的電音舞裙(Audio Tutu),一群穿著此特殊裝置之舞者則為 《電音芭蕾》(Audio Ballerina),隨律動觸動感應裝置引發電子聲效,舞者們彼此之間的位置也會影響電子聲波的變化,電音芭蕾舞者把環境聲響帶著走,和人們產生親切的對話。
保羅‧迪馬利尼斯(Paul DeMarinis)的互動聲音裝置《雨舞》(Rain Dance)曾經獲得2006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金獎,運用人耳感受不到的聲波和聲音震動來控制水柱,直到水碰到大雨傘,聲音才會被解碼且迴響於雨傘表面,人們可以感受到水與聲音的交盪、電子聲音的混合、節奏與旋律的共振。
葛蘭‧李文(Golan Levin)和扎克‧萊伯曼(Zach Lieberman)的《美聲演繹》(Messa di Voce)為舞台表演設計出一套聲音與影像即時互動的裝置,不論或長或短的雜訊、或高或低的聲波、人的咳嗽或尖叫、貓咪喵喵或狗吠聲……都會轉換為相應的虛擬影像,讓所有的聲音都被「看」見。此作品並獲得2004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的榮譽提名(Honorary Mention)。
鈴木太朗的《水幕》(Water Canvas)以數位機械控制水的滴流使之產生氣泡,不同的氣泡位置在一串水滴之中產生圖形,像似日式簾幕的簡約,又有著以「水」為表現媒介的清透特質,塑造科技年代的東方禪境。
除了上述多位國際一流的藝術家參與展出之外,還有國內知名的「古名伸舞團」演出新作《記憶拼圖》。編舞家古名伸歷經三年時間,集結英國舞台影像藝術大師湯姆‧葛雷(Thomas Gray)與數位藝術家黃心健,共同醞釀沈澱的《記憶拼圖》,以舞蹈貫穿台灣城市山水影像,打造繁複驚豔視覺幻境而交疊出虛實記憶的糾纏與錯認。
此外,為鼓勵新一代的本土數位藝術創作,台北數位藝術獎更特別創設了「台北數位藝術獎」,分別針對「互動裝置」、「數位音像」、「聲音藝術」以及「網路藝術」像國內廣邀國內數參與,期望藉此發掘更多數位藝術創作的人才,豐富台灣當代的藝術創作能量。
數位藝術的靈光乍現,將為臺北人帶來平易而令人愉悅的數位分享,也藉著深厚、多元、開放的文化性格,吸收與延伸臺北的速度與原創,在全球數位藝術發展版圖上,點亮台北的數位靈光。
➽ 活動照片
展場現場
開幕晚會
國內作品
國際展覽
專家導覽
捷運西門站 藝文廊海報
藝術家創作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