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三)19:30 – 21:00
【高度統一的電子化社會 系列講座一:數位極權的視覺化路徑
與談人:吳柏旻、施懿珊

近年 arXiv 上出現大量具備反烏托邦想像的研究,部分未有明確技術論證的實驗,甚至多次遭台灣科技媒體挪借用來作為「 具有反中國技術意象 」的佐證材料。如何避免過多因「 中國對抗技術 」觀點的文章,影響對未來科技文明的評斷?大量地、對中國「 黑鏡 」化 的報導,其實不但無助於釐清隱遁在技術介面下正在擴散的新問題.甚至會造成部分決策的誤判。這種站在「 妖魔化中國的便利 」中獲得舒爽幻境的情況在台灣尤其明顯。除了從社會學角度來談人類到底被科技重塑了哪些行為、從視覺技術的變化上談論敘事佈局,亦是關注科技文化的科學家與藝術工作者所能、也必須處理的特殊項目。本次議題將從反烏托邦觀點中最喜歡批判的一種中國特殊敘事鏈——以機器數值介面中介生活的「 視覺標記 」來作為議題開端,探討:當科技烏托邦成為世界主要支持與反對論調時,如何提出新的討論視角?

【吳柏旻】清華大學數學所博士。喜歡數學、寫程式、讀科幻小說,長期活躍於 g0v 零時政府、OpenStreetMap 開放街圖等公民科技社群。曾於新創公司、非營利組織工作。現於「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開發科技政策意見搜集工具。

【施懿珊】空中自體動力宣言( 創辦人 )。關注:物件化、科技史、材料史、文化批評、文化生態建構、未來人類介面、對話工具開發、( 藝術 )語言轉譯。目前正在籌備一未來文化研究組織。與虛構研究者——火旺教授成立訊息媒體:《 第二生態 》。

★2018.12.15(六)14:00 – 15:30
【高度統一的電子化社會 系列講座二:資訊儲存的終極裝置
與談人:曹存慧、施懿珊
在 1964 年前蘇聯電波-電子學家 Mikhail Neiman 便已提出——可用 DNA 片段儲存文字或電波資訊,而將 DNA 定序即可解讀儲存的訊息。而、日前一段 Google 內部影片——《 The Selfish Ledger 》外流,引發討論。該影片由生物學家 Jean-Baptiste Lamarck 的演化理論談起,概念是生物會將經過「 內部編碼 」的基因傳給下一代,藉此來形塑生理特徵。影片描述,當代人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即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的過程,而這些數據會累積成一個「 帳本 」,一旦這種檔案被建立,數據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甚至還能在用戶之間轉移。假使、兩套編碼( 生物編碼和電腦編碼 )能互相作用,生物體有無可能成為一個「 資訊儲存 」的終極裝置?
曹存慧】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熱帶作物與農產品群組(現屬「未來環境研究所」)博士畢,遠房親戚實驗室科幻長。作品「有我在」「血電廠」「療刺」等,使用生物科技、(類)醫療行為、活體材料等,討論科學局限以及感知的可曲變性。觀察中,假設著,求證中。
★2018.12.22(六)14:00 – 15:30
【高度統一的電子化社會 系列講座三:藝術演示的未來想像
與談人:陶亞倫、施懿珊
當現實世界已由不同媒介串接成一個巨大的演示場所,我們還需要博物館式的展演嗎?當・真實世界像數位世界一樣,可索引、可搜尋、可查詢、可編程和可互動,創作者們又會如何重構敘事?甚至・在這種時間定義不斷已被改變的時代,藝術家會如何看待檔案存取?
【陶亞倫】藝術家。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副教授。從影像、聲音、機械動力裝置到光影創作,始終關注資訊科技時代中,人的存在及其處境。
個展
2018 《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美國聖塔菲
2016 《時間全景》台北 双方藝廊
2015 《幻滅中的幻滅》台北 伊通公園
2013 《消失的主體》台北 非常廟藝文空間
2010 《切不開的表面》 台北 百藝畫廊
2009 《陶亞倫個展》奧地利 林茲 OK Center
2009 《終結歷史之光》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開幕首展
2009 《電子肌膚:魏德樂&陶亞倫雙個展》台北 關渡美術館
2003 《陶亞倫個展》芬蘭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2003 《意識真空》台北 伊通公園
2000 《黑,陶亞倫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0 《線性空間–陶亞倫裝置藝術作品展》香港 視覺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