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藝術在台灣發展的時間並不長,這個年輕的藝術形式至今仍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就如同這本書開宗明義援引華特.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話,點名了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發展中所扮演的全面性角色:每一種藝術形式的歷史都顯示,在關係重大時代總會出現某種藝術形式影響後代,而這些影響要達到最大的效果就必須在技術水平上改變,換言之,就是要有新的藝術形式。

數位藝術因為「具有某些舊媒體所沒有的特質」,因此激發了當代藝術家充沛的想像力。紛紛投入這個新世界中探險。因此引發了藝術史重大變革和風貌的改變。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台灣當然也在浪潮中奮力前進。從2006年開始「台北數位藝術節」成為常態舉辦的數位藝術活動,迄今已經歷七屆。其中規劃了國內外活躍的藝術家們參與各種動態表演、靜態展演、藝術講座、藝術競賽與論文發表等活動。作品也囊括互動裝置、音像、網路、遊戲、動畫、表演等多元形式。以包羅萬象的手法與媒材呈現了各異的精神內涵。為觀者提供數位藝術豐富多元的面貌,並提供了「新的價值氛圍」。「台北藝術節」不啻已經成為台灣數位藝術發展的指標和現象觀察的重要舞台。

雖然「台北數位藝術節」和其他頻仍的科技藝術展覽,讓數位藝術在台灣看起來非常受到重視。但實際上這個新興的藝術形式仍因種種原因未被廣泛接納或了解,因此發展並不順利。作為台灣數位藝術基地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因為由「數位藝術基金會」所支持,因此更必須扮演中流砥柱的積極角色。「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成立至今已逾三年,在籌備之初正是全世界數位藝術方興未艾之時,時至今日卻因全球經濟衰退影響,面臨發展情勢更嚴峻之挑戰。不過幸好台灣仍有許多具有高度理想的藝術工作者努力不懈,貢獻自己的才能和熱情,讓台灣的數位藝術得以繼續蓬勃發展。

邱誌勇即是其中我所敬佩的學者和策展人。他以過人的精力撰文、論述不輟,試圖為目前仍缺乏統一美學論述的新媒體藝術建構一套新的感知模式。本書既是他對這個心領域所有系統的論述,他自述企圖「從一個科技現象學的視野出發,針對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實踐策略形式進行研究,並多數以當代台灣新媒體藝術創作新銳為主要分析對象,期盼展現出在地脈絡下的新媒體藝術視野」。這本書可貴之處,誌勇可以深入剖析此新藝術之種種面向同時,並從當代藝術的國際風潮中援引本地的新銳藝術家作為研究對象,嘗試找出屬於在地的數位藝術面貌,建立屬於這塊土地的美學脈絡。這本著作在此時出版尤其重要,他詳盡的討論了新媒體藝術中的各種現象與趨勢,是所有想了解這個領域的讀者或有心在這個領域中所表現的工作者最好的入門途徑,這本書成為新媒體藝術之教科書絕不為過。「數位藝術基金會」這些年來積極推動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支持相關的論述與出版是基金會最重要的工作重點之一,因為這是建立健全的藝術環境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基金會有幸可以出版邱誌勇老師這本著作,相信我們又向理想跨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