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派典本身〉

撰文|林志明

「你所說所寫的,有一天都能拿來對付你。」(Everything you have ever clicked on can and will be used against you.-我稍微改寫此一引文)本期《數位藝述》由這様特別的警告開場,别具意義。作者宣稱,在後史諾登的時代裡,新媒體已經死了。這並不意謂著我們不再上網溝通,而是指過去人們對網路世界所有的期待與投射,當美國國安局及世界其他情治單位的巨量監控作為被揭發之後,都有待重估或揚棄:「網路世代的價值粉碎了:包括去中心化、同儕到同儕、根莖、網絡。」

然而,也就在同一期收錄的文章中,我們也看到另一方向的變化也在展開。這個變化由3D列印技術領頭,首先突破的是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的界線:在電腦螢幕中的立體設計檔,透過列印,得以實在的方式,成為可觸摸,甚至可在手上把玩的實體。物體的數位檔案化,也使得它們更容易穿透時空限制,迅速地在網路社群中分享改造。結合3D列印技術及其他製作工具,FabLab與類似的創客空間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展開,體現出不依賴大工業結構的自造者精神。

面對這樣的情境,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觀察它的演變呢?這裡可能有貫時和並時兩種可能。由貫時的角度來看,新媒體天真信念的消亡,即網路空間(Cyberspace)去中心及根莖性信心的破滅,在其廢墟之上,則建立起另一個網路空間的使用方式:它更與實體世界相連,或許可用「開放社群」(Open community)來加以稱呼。如此,我們看到的是網路空間因為老大哥的佔領而失去自由,但各地游擊式自發的小群體空間仍可在此空間中殘存發展及聯結。由並時的角度而言,則自由網路空間的消隱同時伴隨著開放社群的興起及實體/虛擬界線的泯滅,兩者之間如正如陰陽興衰相隨;這時我們可以採取類似布希亞一樣的遙望觀點,即人之自由聯結逐漸為物之自由聯結所取代,而這正是網絡的「致命策略」。

無論採取那一種觀點,這兩者都將導向派典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