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內容簡介 ◙

 

當我們熱烈討論體感與沈浸的今日,媒材與所使用的科技裝置成為了藝術創作的主體,而伴隨著跨域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身體感知、體驗模式是否會成為日後藝術分類的重要憑據。而面對眾多的創作媒介,科幻主題是否會衍生出自己獨有閱聽系統。本次座談將討論沈浸、體感與科幻的關係,形塑未來展演方式的想像空間。

 

◙ 對談人介紹 ◙

 

蔡宏賢,資深新媒體藝術工作者、製作人與策展人,現為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 ,曾任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資深顧問、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3x3x6》製作總監、2021《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策展人、2020《Lab kill Lab》計畫及《FUTURE VISION LAB》計畫製作人、2016-2017《白晝之夜》策展人、2017《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2016《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策展人。

 

葛昌惠,學經歷背景橫跨戲劇與設計,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生,研究領域為VR多面向敘事與科幻原型。早年參與劇場設計,並融合現場音樂與錄像裝置,進行跨領域展演。長期關注於生態保育、能源污染等議題,近年與性別、生物基因議題結合,持續對人為未來的樣貌,進行研究與創作發表。

 

王柏偉,藝評。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做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近年文章:〈形態與演化:《人類黑區》中「時間的時間性」問題〉、〈繞道藝術探索VR潛能〉、〈蘇文琪,《人類黑區》@實驗劇場〉、〈重新思考環境劇場理論所預設的觀眾、行為與空間〉、〈在地實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觀察員手記〉、〈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與藝術作品〉、〈台灣數位藝術趨勢觀察2006-2016〉、〈聲音與符號系統的記寫:黃思農訪談〉、〈劇場與影像中的政治記憶與身體空間,對談:周伶芝、區秀詒、王柏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