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Wa8NSCbYnbw

 

◙ 講座簡介 ◙

 

本系列講座邀請「概念美術館 Vol.1 穿越光牆」策展人暨「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團隊成員陳禹先開啟新的討論。陳禹先於自己的碩論中,統計全台指標性美術館共典藏近400件新媒體藝術作品(包含:國美館、北美館、高美館、關美館及DAC(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統計時間截至2016年6月)。更另以國美館為例,在近200件的新媒體藝術典藏品中,除了錄像藝術,尚有電腦程式、互動裝置、機械動力等再現需求更為複雜的藝術作品。

科技藝術作品的創作媒介,往往包含創作時空背景下盛行的科技產品及數位檔案,再加上當今藝術創作越來越多共創式的作品,即使請來藝術家本人,在科技汰換和人事已非的現實情境下,也難以回答這類作品的保存年限和該如何延續其壽命。

我們必須思考,這類型作品受美術館典藏,進入公有文化資產的範疇後,它們受到怎樣的對待?如何被保存、維護,甚至修復與再現?

在國際少數設有媒體藝術修復部門的機構中,所謂「媒體藝術修復師」(Media Art Conservator)又是什麼樣的角色?

此系列講座,將以講者個人經驗和長期研究關注,自美術館典藏管理事務的田野經驗中,分享機構欲永續典藏科技藝術作品所面臨的問題,及當前國際上較盛行的理論實務;並於第二與第三場講座,引用《Re-Collection》一書:Death by Technology, Death by Institution, Death by Law 敘述之三個面向,介紹科技藝術作品典藏失敗的主因,同時提供另一種更適用於新媒體創作媒介的典藏概念。

 

◙ 講者簡介 ◙

 

陳禹先,曾於荷蘭擔任CD-ROM Art Archivist、回國後於國美館共同承辦「新媒體藝術典藏保存與維護國際研討會」,其碩士論文以國立臺灣美術術館為例,探討數位科技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並於今年五月赴美國參加AIC保存年會,發表其研究與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