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的機緣
Entangled Serendipity
➽展期 Duration:2024/11/11–2024/11/22,六、日不開放
➽開幕 Opening:2024/11/12 15:00
➽地點 Venue: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wan
➽地址 Address:111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1號B1
B1, No.431-1, Sec. 6, Zhongshan N. Rd., Shilin Dist., Taipei City
➽預約 Ticket:Free admission,無入場費
☛ 展覽介紹 ☚
「糾纏的機緣」旨在建構尖端科學概念與藝術表達之間的橋樑,邀請觀眾通過多樣化的創意詮釋,探索迷人且常常違反直覺的量子力學世界。「糾纏的機緣」一詞源自量子物理學中的兩個關鍵概念:「量子糾纏」和「量子系統固有的不可預測性」,以此作為展覽命題即是試圖通過科技藝術的視野來闡述量子科學的神秘性潛能,及其與藝術創作間的偶然性。
量子「糾纏」是一種現象,愛因斯坦曾稱之為「幽靈般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描繪粒子間奇特的聯繫,使它們無論相隔多遠,皆能夠瞬間影響彼此。此一概念不僅挑戰著人們對現實的理解,更對從計算到密碼學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在此展中,年輕的創作者將量子亂數作為人類聯繫、萬物相互關聯,並作為創作實踐的源頭,探索著未知的偶然。「機緣」更指涉著量子力學的概率性質,以及觀察在量子層面塑造現實中所起的作用。在量子世界中,粒子在被測量之前處於疊加狀態,只有在被觀察時才會塌縮成確定的狀態。潜在性與現實性、機會與決定性間的相互作用,激發著創作者家實踐出挑戰觀眾認知的作品。
「糾纏的機緣」一展中的作品更廣泛地涵蓋了多元媒介和實踐策略,反映出量子科學本身的多面性。從平面圖像、動態影像、互動裝置、生成藝術,每件作品都對量子概念,及其對我們理解的世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作品利用量子算法和來自真實量子實驗的數據,凸顯量子計算在創意實踐中的潜力,邀請觀者見證創作過程,更甚之,本展使用感應器,以及來自量子隨機數生成器的實時數據,創造出量子互連性的視覺表現。更重要的是,「糾纏的機緣」的目標不僅僅是呈現量子科學的美學詮釋,更通過將藝術家、科學家,甚至公眾聚集在一起,希望促進 學科間的對話和想法的融匯,通過展示科學概念中固有的創造潛力,期盼激發新一代跨域創作的實踐量能。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 Part.1 🛜
趙佳禾 (JiaHe Zhao)
藝術創作者與網紅,她以日常生活為創作場域,通過藝術實踐引發細微的變革。目前正在攻讀科技藝術博士學位,專注於探討技術如何塑造並重構日常生活,並通過藝術形式揭示這一過程的複雜性與動態變化。
﹍﹍﹍
🎧🏵️《量子花綻》
互動裝置,150*150*60公分,2024
《量子花綻》是一場結合量子力學與占卜儀式的藝術體驗。透過生成量子隨機數,啟問者的意念與未來的多重可能性交織在一起。每個生成的量子隨機數對應一朵特定編號的花朵,啟問者在摘下花瓣的過程中,逐步感知宇宙深處的隱秘秩序,最終揭示未來的答案。在這場充滿儀式感的體驗中,啟問者將與宇宙力量產生深刻互動,體驗命運與量子世界的交融。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 Part.2 🛜
林楷育 (Kai-Yu Lin)
從事當代舞蹈和物理學的中介/媒介作用的身體創作者和研究人員,並同時擁有科學/藝術雙重學習背景。著迷於分解/轉換舞蹈與科學之間的範式方法論,反對科學與藝術之間的二元對立。作品多以身體、物理光學實驗設備/技術、各項物質化媒材進行展演實驗,轉化為人體可直接感知的美感,從粒子到宇宙,放大或縮小至人類可感知的尺度,人類是萬物的尺度。期待能連結科學概念和審美直觀,以及其所對應的各種身體動態觀點發展系列創作。
﹍﹍﹍
⚗️🎲《量子共振:隨機性 |↑〉 |↓〉聲子協奏》
科學元件、聲響、量子態數值模擬、數位影像,390*240公分,2024
實驗計劃,以量子態作為思考媒介,從非典型的語境表述人類與量子尺度共存的新認知。由自身團隊搭建的量子亂數產生器,透過科學數據,將觀測的隨機亂數與聲響的節奏、速度及動態,想像人如何從身體/聲音/量子態的流動過程中感知,重新構思人類與量子波函數的中性互動模式。這種非預測性的方法,試圖挑戰對作品結構和意義的固有認知。觀眾被邀請進入這個充滿偶然性的空間,在機遇與意義的交錯中重新理解自身聯繫。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 Part.3 🛜
凌采彣 (Tsai-Wen Ling)
1999年出生於臺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作品多利用 AI 工具,以宏觀的視野探討人類與動物的交互作用,以奇幻、毀滅性、未來式的角度重新詮釋人類存在的意義。嚮往舊時代的美好,關注社會正義。
黃安榕 (An-Jung Huan)
目前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第二專長資訊工程。藉由科技的力量,以帶來深入淺出的有趣體驗為目標持續奮鬥,企圖透過作品創造新的感受。近期作品多運用VR與AR等技術,對創新科技進展抱有好奇心,並試圖持續跟進與玩轉各種酷東西。
﹍﹍﹍
0️⃣1️⃣1️⃣0️⃣ 🟩🟦🟪⬛
1️⃣0️⃣1️⃣0️⃣ ➽ 🟥🟧⬜🟨《空氣麵包》
生成藝術、數位印刷,500*150公分,2024
作品將真空中誕生的真隨機與程式發生的偽隨機結合,真亂數被換算成代數、轉譯為顏色,再利用AI生成式製圖軟體降噪為圖像。一系列的結果意圖假擬物質世界從無生有的過程,宇宙從虛無的迷霧中顯形,數碼讓真空如雨點降落,就好像從空氣製造麵包。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 Part.4 🛜
徐紹恩 (Shao-En Hsu)
藝術創作者,亦從事VJ、劇場影像等;以多棲的姿態和視角立足於世,尋找於現代社會潛藏的暗流、被抑制的詩性經驗,試以創作和生活實踐探索邊界與界外。
﹍﹍﹍
🎎🔥🪢🥊《偶然的拮抗》
演算影像,60*60*120公分,2024
量子力學提示我們:未知仍是現實的一部分。半身處於數位媒體中的我們是否還擁有「偶然」?作品通過演算藝術編寫程式,將現場影像以量子亂數為參數改造成非功用性影像,執行非人類行為進入監控資本主義服務,取得辨識出的相似圖片加入此影像的即時動態改造循環;造出現場和線上的中間地帶,觀察和追問真偽偶然。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Part. 5 🛜
陳慶 (Qing Chen)
2000年出生於宜蘭,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與藝術學院學士班。鍾愛生命科學並著迷於科技藝術的開放與創新。作品多關注生科研究的邊緣問題,欲以作品叩問「何為生命?」。夢想是成為與科技藝術家合作的生命科學研究員,期待接收科技藝術的無窮創意與技術,並為科技藝術家提供與科學接軌的橋樑。
﹍﹍﹍
🧬🧬《上帝不擲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
演算法藝術、數位影像,390*240公分,2024
《上帝不擲骰子》是一件實驗性藝術作品:藉由量子亂數生成器即時生成的真隨機RNA序列與其二級結構,來探索生命的起源、RNA假說,引申至神是否存在的世紀辯論。觀者可以藉由觀察即時生成的量子亂數轉變的RNA序列與其二級結構預測,參與早期遺傳物質可能的產生方式。
🛜 藝術家與作品介紹Part.6 🛜
許煒晟 (Wei-Cheng Hsu)
2001年誕生的台南人,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駐足於媒體論、電影史學與攝影理論之間,試圖關心當代人類如何面對媒體與社會。創作則擅長即時影像設計、錄像、行為、表演。近期不務正業地癡迷於反烏托邦文學。
賴榆方 (Yu-Fang Lai)
新北市新店人,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創作多來自生活中的切片,沉迷於路邊微小的詩意,以略帶緩慢的語調訴說徘徊的煩惱。21歲,仍在用離成熟尚遠的眼界嘗試認識自己、看清社會、理解世界。
﹍﹍﹍
🫧 ✺ 𒀯《在塌縮的屍堆中探頭窺看》
裝置、生成式影像,110*70*140公分,2024
肉眼所見的一切,乃至自身皆由量子所組成。然而,人面臨一個窘境:我們生活於塌縮之後的巨觀物理世界中,與量子世界的特性—如疊加、糾纏和隨機性等—隔著一條鴻溝。創作者以「量子屍骸」來看待這些已塌縮而失去量子特性的巨觀經驗事物。當代人類只能被包圍於量子的屍骸中,透過資料想像、理解與運用量子態,但很難「經驗」它。面對此窘境,創作者渴望跨過與量子世界的鴻溝,將其引渡到物理空間中,試圖窺探「經驗量子態」的可能性。
量子藝術橋接器團隊成員:
計畫主持人
潘正育 助理教授 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藝術行動實驗室
協同主持人
李瑞光 清大電機暨光電所/量子光學實驗室
柯宜均 助理教授 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虛擬藝術暨聲像遊戲實驗室
策展人
邱誌勇 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藝術學院副院長
計畫成員
吳建明(清大光電所博士後研究員)
孫德輝(清大光電所博士後研究員)
張堂真(清大資訊系統與應用博士班)
趙佳禾(清大跨院國際博士班科技藝術組)
林楷育(清大光電所)
陳又加(清大光電所)
凌采彣(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
徐紹恩(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
戴明珊(清大科技藝術研究所)
陳 慶(清大生命科學系)
許煒晟(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
賴榆方(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
黃安榕(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