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論壇#1_不在現場的觀眾:談表演藝術的紀錄與新媒體

★2019.6.30(日)18:30 – 20:30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中正堂
※講座皆免入場費,歡迎自由入座

講者:黃文浩、王文儀
主持:葉杏柔

在地實驗與劉守曜合作的「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計劃初衷來自建立表演藝術「身體」(body)、「動作」(physical movement)的影音檢索系統,目的在於讓非語言(nonverbal)的表演作品有更的多詮釋空間。2019年,這項計劃完成了第一步:紀錄並製成檔案,並以展覽活動的型式邀請觀者觀看VR介面呈現的影像。

不同於傳統紀錄影片,「全景鏡頭」、「多視角拍攝」以及「沉浸式觀影介面」等新媒體應用本身反他者剪輯,亦反敘事--而是將「紀錄」影片交由觀者決定如何選看。
這項新媒體創造不同於過往的經驗:不在拍攝現場的觀者藉沉浸式影像如臨現場般近距離觀看舞者動作。以及若觀者有意願,他可以觀看非觀眾席視野的影像紀錄。

若「紀錄」始終追求「如實」, 其標準往往在於表演「現場」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是否保留於影音檔案中。
若「表演」只在「觀眾」在場觀看才成立,那麼觀看「紀錄」的觀眾所見是否無關現場性,僅關乎「檔案」的歷史價值?

在虛擬影音與VR沉浸式觀看的科技新勢中,本次論壇要談的正是當代紀錄技術如何反饋身體動作的知識系統,及其對應的「觀眾」有誰(看演出的觀眾、學習舞者動作的表演者、評論與研究者…等)。

唯有爬梳觀眾脈絡,才可能進一步推進這項計劃:「詮釋」身體動作。

 

【講者簡介】
• 黃文浩
策展人、裝置藝術家。1995年創立「在地實驗」,以觀察與發展所有具有潛力的藝術形式為理想,2000年與張賜福、王福瑞共同成立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2006年起承辦「台北數位藝術節」並成立數位藝術中心籌備處,2009至2017年擔任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期間,曾輔助多位年輕數位藝術家成立科技與藝術之新創公司。2018年成立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AC.TW],繼續探索數位文化衝擊下的新藝術形式。

• 王文儀
曾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首任藝術總監,今(2019)年3月投身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致力崑曲藝術的推廣以及古文人文藝的當代創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劇場管理碩士畢業後投入表演藝術產業近30年,專注劇場藝術之製作管理、策略規劃與國際連結,另曾任職於臺灣重要表演藝術機構,如國家兩廳院、新舞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等,並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近年因成功建置臺中國家歌劇院為國家級藝術劇場、城市文化代表景觀而為人津津樂道。於新舞臺服務期間,協助林懷民老師製作「新舞臺‧新舞風」現代舞系列演出,開啟設計、文創界接觸當代舞蹈風氣。2008年至2011年受邀掌管台北市三大表演藝術節,包括台北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及台北藝穗節等,分別以清晰定位與精彩展演,將藝術深植城市生活,重拾市民與藝術社群對三大表演藝術節的信心與喜愛;卸任時所創設的藝術節策展人制度,延續至今。

• 葉杏柔
「在地實驗」企劃統籌,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曾任職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以協力或統籌角色執行展覽、駐村、線上檔案庫、論壇、評論、編輯等藝文相關工作。

• 劉守曜
劇場導演、演員、舞者。1987年從事劇場工作迄今,早年以演員、舞者為重心,擁有豐富跨界與國際合作經驗。近年專注於導演工作,作品橫跨戲劇、舞蹈、戲曲和數位科技,強調身體與跨領域風格獨具。獨舞系列作品尤其受人矚目,近作有:《薩蠻 – 發展中作品》及《Shapde5.5 – 劉守曜獨舞》等。https://shouyuoliu.com/

★2019/7/20(六) 19:00-21:00
地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111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1號B1)講者:陳雅萍、周伶芝

或許人一生都在處理同一個身體的課題,釐清時間留下的刻痕。

劉守曜長期研於身體與意識的舞蹈開發計畫,從1990年開始陸續發表主題不同的獨舞作品,以展現各方法轉化過後的身體探索。在地實驗與其合作的「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典藏」計畫,透過一位身體創作實踐者對自身的觀照,進而探究其如何承繼台灣小劇場時期的身體訓練系統,且加以融合與轉化為獨具個人風格和凝聚體悟的身體展現。

在「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展覽影片中,無論是舊作的重新整理或即興的捕捉,其中身體能量從累積到臨界點到狂喜的狀態,經過的路徑和變奏為何?「出神」(trance)是否在影像技術中得以被感知與解讀?倘若身體栩栩如生還原於眼前,當新的影像和觀看技術創造出有別於過往的檔案類別時,我們和檔案的距離又是什麼?是一種多視角的慾望,還是能量場的不斷擾亂與對焦?數位典藏之於研究者而言,是否可能重建空間的現場性,或是一個更為抽離的時空概念,在擷選的過程中,成為數位資料的另類建構?

這是紀錄與研究的關係,也是技術與史觀的關係。

當VR技術趨近表演者時,我們是否能觸摸到檔案形式裡的另一種身體,因而捕捉到何種歷史或說時間樣態,對作品產生新的訊息閱讀、新的身體敘事詮釋,反映出一段時代之於獨舞的身體簡史。

【講者簡介】
• 陳雅萍:舞蹈史學者、舞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 周伶芝:策展、藝評、劇場編創、構作顧問、文字工作者。

 

 

 

 

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論壇#3_為何獨舞成為檔案?80-90年代小劇場的身體煉成與轉譯

★2019/7/30(六) 19:00-21:00
地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111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1號B1)

引言:王柏偉(藝評人、北美館助理研究員)
講者:汪俊彥(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
與談:劉守曜(劇場導演、演員、舞者)

台灣1980至90年代表演身體的練成,不僅受當代社會影響,應該也是回應更更深遠的歷史與理論。本場論壇將從王墨林對身體的討論,以及當時如優劇場(1988年成立)、河左岸劇團(1985年成立)的表演活動等多歷史的層次思考1980至90年代小劇場身體的煉成。以上也有助於延伸閱讀劉守曜個人其身體轉譯,不僅是身體感受,還有個人心理狀態,或是當時的表演事件提供了哪些轉譯的契機。獨舞如何成為身體煉成與轉譯的成果,並成為堅持一條與1980至90年代的對話與記憶,而記錄此狀態的檔案,恰是「為何獨舞成為檔案」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