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數位藝術基金會將啟動兩項長期計畫:(一)科技藝術與數位設計基本文獻讀書會;(二)ARThon藝術松學校「技術、藝術與設計」頻道。前者以讀書會的方式,累積「科技藝術」與「數位設計」領域的基本文獻與討論;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在ARThon藝術松學校建立「技術、藝術與設計」文獻導讀的影音頻道。

地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111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31-1號B1


🚬讀書會為邀請制,有意參加者請來訊dac@dac.tw 🚬
📡每次讀書會我們都會全程側錄並上傳至ARThon 藝術松學校。參與者視為同意錄影及影片上傳📡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aka. Digital Art Foundation, DAF,2018年起營運台灣數位藝術中心(https://dac.tw/),建立「ARThon 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https://arthon.tw/)。🎲

———-「科技藝術與數位設計」基本文獻讀書會書單———-
2019/1/16_《美感論》,作者Jacques Rancière
2019/1/30_〈藝術的媒介〉、〈藝術的自主性〉,收於:Niklas Luhmann著,《文學藝術書簡》,張錦惠譯,台北:五南,2013,頁153-173、557-571。
2019/2/20_〈溝通媒介史〉,王聖智譯,作者Friedrich Kittler
2019/3/13_《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p. 1-168),作者Reyner Banham
2019/3/27_《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p. 169-420),作者Reyner Banham
2019/4/10_〈殘酷劇場與再現的關閉〉,收於《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北京:三聯,2004,頁417-450。,作者Jacques Derrida
2019/4/24_《實在的回歸:世紀末的前衛藝術》(p. 1-135),作者,作者Hal Foster
2019/5/8 《實在的回歸:世紀末的前衛藝術》(p. 136-237),作者Hal Foster
2019/5/22_〈科技條件:導言(上/下)〉,作者Erich Hörl
2019/6/5_《空間、時間、建築》(p. 1-344),作者Siegfried Giedion
2019/6/19_《空間、時間、建築》(p. 345-754),作者Siegfried Giedion
2019/7/10_《空間、時間、建築》(p. 755-917),作者Siegfried Giedion
2019/7/24¬_〈建築大師〉、〈建築與帝國〉,收於:《設計與罪》,百舜譯,濟南:山東畫報,2013,頁35-80。作者Hal Foster
2019/8/6_《戰爭與電影》(p. 1-146),作者Paul Virilio
2019/8/20_《戰爭與電影》(p. 165-270),作者Paul Virilio
2019/9/3_《留聲機、電影、打字機》(p.1-132),作者Friedrich Kittler
2019/9/24_《留聲機、電影、打字機》(p.133-215),作者Friedrich Kittler
2019/10/8_《留聲機、電影、打字機》(p.216-305),作者Friedrich Kittler
2019/10/22_〈自我設計的責任〉、〈製造真實〉、〈裝置的政治〉、〈杜象之後的馬克思〉,收於《走向公眾》,蘇偉等譯,北京:金城,2012,頁15-82、155-174。,作者Boris Groys
2019/11/5_《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p. 1-211),作者Bernard Stiegler
2019/11/19_《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p. 214-330),作者Bernard Stiegler
2019/12/10_〈勞動價值〉,收於《生產之鏡》,仰海峰譯,2005,頁1-35。作者Jean Baudrillard
2020年TO BE CONTINEUD
《技術與文明》(p. 1-192),作者Lewis Mumford
《技術與文明》(p. 193-384),作者Lewis Mumford
〈影像的宿命〉、〈設計的表面〉、〈假使存在不可再現〉,收於《影像的宿命》,黃建宏譯,台北:典藏,2011,頁32-64、126-171。作者Jacques Ranciè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