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Ina-GRM X DAC台法先鋒電子音樂藝術交流計畫─邂逅法國電子音樂與聲音藝術大師 Daniel Terruggi 訪談】
Ina-GRM X DAC 台法先鋒電子音樂藝術交流計畫
時間:11/21(六)15:40-17:00 邂逅法國電子音樂與聲音藝術大師─ Daniel Terruggi
地點:製菸工廠北向一樓
【Diego Losa訪談】
你好 Diego 很高興能夠邀請您來台北數位藝術節…
1.能請你簡單跟我們介紹GRM這個單位嗎?
Diego: GRM是一個音樂研究團隊,他是在40年代成立的,我們的專業是具體音樂。
2.請簡單跟我們介紹一下您將在藝術節演出的作品
Diego:我們將在藝術節演出acousmatic音樂,而這音樂的製作使用了物品敲打聲,或一些我們無法找出聲音源頭製作出來的聲響。
3.身為聲音藝術家您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Diego:我的靈感來自於聲音,我是著用聲音表達出我的感受,聲音就是我的樂器。
4.以您敏銳的觀察,台灣的哪些聲音是您印象中最深刻的?為什麼?
Diego:我有兩種製作音樂的方式,第一是我會錄製聲音後在去編輯,第二種是現場將這些聲音再以器材去做改變。
5.您印象中的數位音樂是什麼?
Diego:對我來說做這類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更深入的表達出它的情趣。
6.來到展區您對於數位藝術節的感受是什麼?
Diego:我認為這次活動是非常高水準高品質的,有很多有趣的事,而活動幫助了我個人,認識了更多台灣與歐洲藝術家。
7.有許多人說藝術反應了社會,那您的音樂呢?
Diego:它反映了我自己,說起來有點自私。
關於本展
策展論述|FabLab Dynamic
這會是一個很不藝術的展覽!
然而,藝術始終無法、也不需要被完整定義,而是在每個時代自然生長成相對應的樣貌。因此,「創.世紀」想要的,是尋找創作的當代意義,並試圖勾勒出一個逐漸成形的輪廓。
如此,便牽引著我們迎向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
數位時代 Create = make?
當數位製造與自造文化在各個生活層面激起漣漪之時,藝術的創作基底也產生大小不一的波瀾,甚至衍化出全新的創作/製造經驗。回歸到人(Human)、空間(Space )、活動(Activity )的核心討論時,「分享」、「學習」、「共創」的價值便逐漸行成信仰基底,經由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 的操作模式,達到從共有到共創的過程。
德國戰後重要的前衛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的所提出的擴張藝術理論,不斷強調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社會雕塑」形式,《波依斯傳》 中提及:「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這個公式上面引起過不少爭議,也常被誤解,它談的是社會這個軀體的改造,不只每個人能夠,還必須參與他,如此才能促成快速的轉型。」
個體成為獨立創作力的載體,進而對社會進行整體性的雕塑,在此前提下,通力合作便成為社會雕塑的必要條件 。「創.世紀」從共創的軸心出發,延伸至多元議題,如個體創作者的身分疆界、觀者與作品的共構關係,同時打破既有社群,攪拌調味成更多可能,進階說明文化智慧資產共有、反對一切形式壟斷,以及新社群匯聚的核心價值。
人人都是藝術家。更重要的是,在藝術之前,人人平等。
個體:代碼化人生
虛擬世界中無限交織的關係網,在倍速成長的社群平台和資源分享網站之中,顯得更加錯綜複雜。個體的身分(identity)幻化成代碼後,以多元且游移的姿態保有創作的能量。
身分(大多數是職業)在英文系統中,多以字尾加上er或ist來區分,如singer、dancer、 maker,或是scientist和artist,而這些代表專業技能的種種標籤,卻逐漸被撕毀,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完整指向一個人,「代碼」在現今甚至比任何的角色定位,還能夠詮釋某特定個體所整合匯聚的意識。從原本單純的「身分模糊化」 ,到現在可以容易穿梭、跨越至不同角色,來自於數位時代軟硬體的交互應用,在在加速從共有,到共創,再到共享的循環過程。於是,我們創作同時也被創作,我們提供經驗同時也被提供經驗。尤為甚者,我們使用數據同時也被數據使用。
而這種慣性翻越轉換的當代定位,弱化傳統觀念中藝術家的身分獨特性,也顛覆了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辯證,開放原始碼是否成為善惡雙面刃,一面隱喻只要擁有數位機具便可不斷複製貼上的可取代性,一面彰顯透過網絡串聯、進行異地且快速討論改良的可能性,像是個可以堆疊來自不同大腦智慧與經驗的系統,降低技術門檻的同時,融入更多身分/職業的可能性,讓入門更簡單,讓精進更精進。
個體與社群:全球化的在地化
去個人標籤化的同時,「風格」這種用來描述作品的依歸,也逐漸褪色形成均質化的測量。這非為風格不再存在,而是不再藉由單一藝術家或團隊來詮釋、創造、完成、展出一件作品的既有模式,而是透過同類型的數值、軟體、機具,形成眾人間相同水平的創作知識,形成人人可進行社會雕塑的契機。
數位或許可以擁有統一的語言和數值,卻無法統一歷史、文化、原生環境。因此,共創的數位過程中,便絕非純然的複製與貼上。每片土地所承載的時代氛圍,滲透數位製造中那快速串聯的地球村系統,反而更加突顯出在地樣貌的發展氣味。也就是說,創作可能有源自於同類的種子,但卻成長為相異的植栽,而生長過程中眾多參與的創作者們,都有能力來影響或引導它未來的發展,輔以社群間的交互影響作用與有機的自然孕成,才逐漸在全球化的架構下,深化在地化的根基。
回歸社會的藝術
比起純然的視覺感受,當代藝術更著重在概念的傳達、議題的討論,以及生活社會、政治的多層面介入 。的確,我們常以「這件作品在討論什麼」作為一種傳達的方式,然傳統創作模式的作品到底是在跟「誰」進行討論?而這些看似無法建構實質討論的討論,何以一直在愈來愈小的圈圈中討論下去?都是本展欲挑戰的範疇。
「創.世紀」以一種更加開拓的精神性和哲學性,重新思考創作的意涵,然後試圖打破人與作品之間的平時時空,讓「討論」這件事以任何媒介有效地發生,如日本知名資深策展人南條先生所言:「藝術引進社會,意味著社會包容更廣義、更豐富的價值觀。 」
撇開象牙塔頂端的菁英思維時,也間接破壞藝術原有的神聖性。但正是因為在藝術面前人人平等,才更突顯藝術創作中的不可取代性。回到「創.世紀」一展,展品的本身僅是載具,需要透過觀者的親自參與,才能強化作品的「共創」內涵精神,回應創作的本質。
所以先不討論了,動手吧!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基金會
企劃執行|台北數為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財團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台北醫學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義基金會